《大地之子-王刚当代艺术作品集》象征图像与社会记忆—历史时空中的王刚艺术(摘编)

发布日期:2013-02-27点击:[]

殷双喜

??????? 欣赏和理解王刚的艺术可以从微观与宏观两个方向进入,一个是自下而上,从艺术家的个体感受出发,了解艺术家作为个体的底层生活经验以及他的出身与社会地位的变化而获得的对人生际遇的体验与表达。另一个是从上而下,从国家与社会的层面,思考艺术家所表达的题材与精神诉求,在社会层面如何折射了新中国的社会变迁和国家意识形态通过英雄崇拜、民族崇拜对下层民众意识的影响与教化。王刚的艺术从这两个方向上都可以得到相当充分的表达与理解。

王刚作品中的农民形象不是写实(Realistic),而是象征(Symbolization),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图像符号,即使是他在3万多平米的广场上用泥土堆塑的不同面目的巨大的农民头像,也不是具体的写生形象而是一批有关农民的象征性图像符号。象征性符号是文化性的或人为约定的,也就是符号学家艾柯所说的“文化性惯约”。根据许多观众的反映,我们可以从王刚的作品中感到秦兵马俑阵列的壮阔,这是因为其数量的众多和体量的巨大,使我们可以感受到某种崇高感。同时,我们可以从王刚那些画幅巨大、材料粗砺的农民头像组画中,体验到一种无以名状的震惊,一如我们观看古代岩画或兵马俑时的震撼。在这里,无论是形象的稚拙厚重,还是泥土材料的粗糙,都具有象征性的符号意义,作为一种图像符号,它们不仅与农民具有形象特征上的相似性关系,也具有以个体表现整体的指意功能。王刚的“老万”形象经历了一个从个体到社会的意义转换与确认的过程,这一过程长达十多年,最终使得观众认可了艺术家独创的图像符号的“命名”,建立了“老万”这一图像符号与其所表达的农民群体的文化联系。

王刚近年来创作大型风景画《黄河》,仍然可以当作人物画来看。因为它表现的主要是由黄河所代表的中原大地生生不息的活力,一种历经千难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的精神。黄河千万年的奔腾,给中原人民带来了无法言说的幸福与苦难,它不仅孕育了中原厚土,也成为河南人民的生命写照。在这里,黄河与河南人民,获得了一种文化性的内在联系,也因此,波澜壮阔的黄河成为一种象征符号,与王刚的“老万系列”人物画在精神内蕴上是血脉相连的,这种象征符号早已经成为文化性的社会约定,深深地嵌入我们的集体记忆。

作为一种“社会记忆”,王刚艺术具有“原始主义”的特征。我们可以将王刚的“老万系列”,特别是有关“老万”的大型浮雕与广场行为艺术,视为一种当代的“原始崇拜”的仪式,通过这些用于仪式活动的图像与身体性的仪式行为,王刚试图唤醒现代人内心深处某些沉睡的原始观念,呼唤中原大地上蕴含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这些文化基因与精神曾经深深地内藏于中原的古代艺术之中。当代的流行绘画,深受摄影与广告等流行图像的影响,以绚丽浮艳的色彩,向大众灌输物质时代的消费欲望,青年一代对于民族文化的历史记忆日益淡薄,他们的精神生活受到平面化、琐碎化、浅消费等流行文化的渗透与控制。因此,让艺术回到原始,回到自然,回到艺术最初的出发点,即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需求,正是现代艺术特别是当代艺术的重要价值,在这一意义上,似乎可以解释王刚青年时代对汉代陶器艺术品的执著描绘,也可以解释王刚近年来的艺术表现形式的日趋多样化,理解王刚艺术中的“原始”,不仅是一种对原始艺术神秘与质朴风格的追求,而是试图以各种艺术媒介、材料与方式,建立起历史与当代的精神联系,以厚重的历史图像重建我们的社会记忆。

对于王刚艺术的讨论,也可以从图像符号进入到“仪式”(ritual)的研究。仪式活动的有效作用是使参与者获得由普通人变得崇高并且具有群体归属的感觉,并且在普通的个体与伟大的群体之间,建立起一种跨越历史、种族和文化的精神联系。

2007年3月27日下午,19个“泥人”在耸立在弘德广场的96座“老万”浮雕头像中间翩舞着原始的舞蹈,这可以看作是仰韶文化舞蹈纹彩陶罐的现代复活。5000多名在场学生手拉手齐声呐喊:“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是大地的儿女”,那一阵跌宕起伏的发自内心的呼喊声,深深地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位同学,而这个感人的时刻,他们也会用毕生的感动去凝记。我们来看一下曾经参与王刚的“老万”浮雕行为艺术的中原工学院摄影102班学生郭寅的感受与表述:“当代行为艺术,大多以裸体、暴力、血腥、冷漠为表现形式,为世人不能接受而反感。与之恰恰相反,王老师的‘老万’系列与大多数行为艺术背道而驰,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感动,一种震撼,一种亲切。他为中国的行为艺术掀开了新的篇章。人类生于泥土,葬于泥土。往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万’,在大地浮雕上改变了姿态,一个个的面朝天,吸收日月之光辉万物之精华,接受阳光的沐浴,洗刷往日的汗水。在大地浮雕前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老万’,都是土生土长的‘老万’”。

相对于当代社会中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举行的各种仪式活动,王刚的行为艺术是一种非常态性的仪式,自2005年至2010年约每年举行一次,参与者与规模不等。我所感兴趣的是,在王刚所组织的广场行为艺术活动中,仪式与形象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他所组织的广场中心由学生扮演的19位泥人的行为与参与围观的数千学生之间是如何产生互动与感应的?作为仪式的王刚的“老万”行为艺术正是现代社会中一种新的群体活动方式,数千学生通过参与一种他们前所未见的集体仪式活动,对于人生、对于生命、对于民族、对于历史,有了一种新的体验,新的眼光,这对于他们的未来人生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与意义。

比较一下王刚与英国著名当代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的艺术是非常有趣的。2005年11月,我曾经有机会到伦敦访问安东尼·葛姆雷的工作室,与他有过有关当代艺术的一些讨论。安东尼·葛姆雷一直关注于现代人的生存以及现代人与他们所生活的环境,他的许多大地艺术和装置艺术作品都将人类的个体与群体置于一个广阔的历史空间中加以观看。如《原野》(Field,1991)、《澳大利亚的内部》(Inside Australia2002—2003)。前者是由35000多个不规则尺寸(8—26cm高)的小泥人置于大型的博物馆空间中,极具视觉震撼力,让我们感受到现代的“女娲造人”的壮观。后者是艺术家通过对澳大利亚居民的形象扫描,将其电脑扫描图像抽象化后再铸造为许多贾柯梅蒂式的雕塑人物,置于广阔的大湖边,与天地融为一体,永恒相处。与葛姆雷相比,王刚具有一种理想主义的情结以及对于底层百姓的人文关怀。王刚近年来的艺术从对农民工的关注转向对自然和人类命运的关注,自2005年以来,他连续组织了5次行为艺术,而这些行为艺术有一个十分清晰的脉络和理念,即从关注农民工转向关注人类——《大地泥土记忆》(2006),《大地浮雕》(2007),《大地丰碑》(2008),《大地之子的婚礼》和《大地上的人》(2010)。还有2010年3月7日(农历正月二十二)王刚及教师、学生、记者、陶厂工人等一行18人,装扮成传说中的人祖女娲造的“泥人”,在河南浚县古老的大庙会上,手拿泥团,或站或坐,和当地民间艺人一起捏“泥咕咕”,这些被叫作泥咕咕的民间泥玩具有各种人物和动物造型,在浚县已有数千年历史,是蕴藏着古代文化密码的“活化石”和“活文物”,凝聚着浚县人民世世代代的艺术智慧。“泥人”们围成扇形,把捏好的泥咕咕托在掌心,几十只手聚拢,象征着人与万物和谐共生。在这一点上王刚的艺术与葛姆雷的艺术不谋而和,都表现了相对抽象的人类与生命、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将艺术视野从人类社会的内部转向了人与自然的外部关系,这表明国内外当代艺术家在全球化时代某种共同的关注与思考。

总之,王刚的艺术具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通过“物”的方式进入精神世界,这个“物”就是最为普通的“泥土”。在他早期的油画作品中,有两类题材的创作,一是大地上的劳动者,一是大地上的出土文物,都与泥土有关。二者一今一古,但却是生产者与生产品的关系,也是精神与物质的关系。第二个特点是从艺术的直观感动与道德歌颂进入艺术语言的视觉建构,即作为艺术家的王刚,除了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民工群体的关注,更加注意艺术语言的深入与建构。正如评论家柴中建所说“王刚的艺术创作保持了一种艺术自身的深入方式,即对‘艺术视觉的可能性’探求。正是‘老万’以及‘泥土人’的深度要求,才使王刚的艺术手段不断地变换,一次次创生,他没有被生活的客观化所牵引,而是在自然与朝向无限的执着之间,去寻找艺术语言的视觉可能,去触动泥土生命记忆的复活。”这表明,对王刚的艺术评价,应该超出传统的主流美术的“道德优先”原则,不是说,表现了农民的绘画与行为,就天然地具有艺术评价上的优越性,更重要的,是要观看艺术家的创作,是否具有艺术语言的独创性,在我看来,仅仅是“老万”广场行为艺术的创意与组织,在近20多年来的中国当代艺术中,也是前所未有的空间规模与视觉震撼性。

相对于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艺术中心地区,由于王刚的绘画与行为艺术多是在河南这样一个中国当代艺术的边缘地区举行(2004年11月他曾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过一次“老万”画展,受到评论界的广泛好评),他的艺术的内涵与重要性还没有得到中国当代艺术界的广泛认识。也因此,由河南美术馆举办的具有回顾展意义的“王刚艺术展”,以及王刚将其大批重要的代表作品捐赠给河南美术馆(这在河南美术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个展览可以表明,近十多年来,具有深厚传统文化遗产积淀的河南,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格局中,开始具有自己的代表性艺术家,产生了若干颇具当代性的艺术观念与创作,由此将带动河南当代艺术的发展并且尽快地进入中国当代艺术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前沿。许多国外的大手机赌博官网,澳门赌博现金网长、艺术机构负责人、艺术家不远万里来到河南,在王刚的工作室里为其作品所深为感动,并且力邀王刚出国办展。这证明了那些将人民的历史与命运置于内心,并且永远专注于民族文化的象征图像与社会记忆表达的艺术家,无论他身在江湖之远,地处草根之下,都会在艺术史中据有一席之地,他们的艺术也会因为和大地同在而与民族的生存发展共趋永恒。

??????? 殷双喜博士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艺术评论家。

??????? 备注:该文发表于 河南省美术馆馆藏 《 大地之子-王刚当代艺术作品集》 (河南美术出版社),原文近一万字。

上一条:《东方今报》 “真维斯爱心铅笔”活动在中原工学院展开
下一条:手机赌博官网,澳门赌博现金网:中原工学院学生肖芬参加中国纪录片学院奖颁奖典礼

关闭

最新文章